作为在A股摸爬打滚十几年的一个老股民,我个人觉得给股票估值其实是最简单的,最难的是对企业的分析和理解,但是大多数初入股市的股民应该都和我一样,刚开始觉得最难的是估值,反而看某大V或者某个分析研报就觉得此公司可以买了,只是不知道值多少钱。甚至幻想着知道这个企业的精确价值,高于这个值就卖,低于这个就买,短线交易迅速致富。我当初还真有在EXCEL中根据现金流折现公式,自己代数据来算各种公司的价值,然后买卖的操作……

先说一个我个人(妙木苏小编)觉得最好用的给股票估值方法,而且是相对简单的股票估值方法:它叫PEG估值法。PEG这个指标后来被世界著名基金经理彼得·林奇发扬光大,林奇在其著作中多次引用PEG这个指标来分析公司。彼得林奇的书很有文采,在世界上的销量很大,远超过绝大多数的价值投资大师的书,因而这个指标最后被很多价值投资者熟知,具体如下:
股票如何估值?从PB、PE到PEG聊聊股票估值的具体方法

PEG中的PE是指市盈率,G是指未来的盈利能力。

PEG指标也叫市盈增长比率。全称就是“市盈率相对盈利增长速度”的比率。

PEG=PE/盈利增长率

这个盈利增长率是指明年或未来三年的盈利增长速度。这是一个预估值,因此这个数值预估得越准确,PEG最后的数值就越正确。盈利增长率的数值我们可以参考上市公司以往的盈利增长速度来预估未来年份的增长速度,也可以根据自己对上市公司的了解来预估明年或未来三年的增长速度。对于成长股,PEG估值法尤其适用。在PEG的视角里,PE与利润增速即g的比值是否超过1,是高估或低估的分水岭。相对于有效估值方法根本就不存在的供给,成长股估值的需求实在是太强烈了,有总比没有强。


给股票估值是一道积分题

投资中最重要的是估值问题。但估值问题看起来比曲线还要难得多,证据之一是据说微积分小能手牛顿先生在证券市场赔得一塌糊涂,备受打击的他发出了“我能计算出天体运行的轨迹,却难以预料到人们的疯狂”这样的感慨。按照现代化的定义,价值是未来现金流的贴现:
股票如何估值?从PB、PE到PEG聊聊股票估值的具体方法
                           
 
在有太多的未知数的情况下,积分太难了。遵循和微积分发展史上几乎同样的发展规矩,很多天才开发出了特定公司的估值方法,成为市场交易的一个靠谱的锚。
 
格雷厄姆的灵光乍现
 
最简单的估值是债券的估值,如果不考虑所谓的货币的时间价值和信用风险,债券的收益总量就是利息*期限,是不是像矩形面积的计算一样简单?哪怕考虑时间价值,也只是变得像三角形、梯形那么复杂而已。
在人们对股票的估值像对曲线形状面积的计算一样一筹莫展的工作,有一个叫做格雷厄姆的人,做了和阿基米德类似的工作。他找到了一个锚对股票进行估值:净资产。当然,他的净资产是经过自己审慎地调整过的,而不是账面的净资产。这个锚对一类股票很管用,那就是充分竞争又不需要太多无形资产的公司。因为是充分竞争的,长期而言,理应获得社会平均的资本回报率,从而就不需要考虑什么折现率的变化之类的,1倍的净资产就是估值的一个合理的锚(当然这里的净资产是经调整的)。当股票的市场价值以净资产折价的时候,比如0.4PB,那就是一个很好的投资机会。

格雷厄姆的思想深刻,方法巧妙,如混沌天空中璀璨的明星。但正如阿基米德的方法一样,他的估值方法只适用于偶然情况。现实远为复杂:很多公司拥有独特的无形资产,并不在账面反映。但这些无形资产却能给公司带来可观的利润,甚至是持续的利润增长。大量的公司以数倍的PB在市场上交易,PB的方法已经不适用。

 

PE估值法及其庸俗化

正如微积分的发展一样,既然无法把握全局,那努力去挖掘局部总是没错的。如果对一个公司的净资产进行微分,那你会得到什么?你会得到利润(说是自由现金流也是可以的,只是和利润之间相互做一些调整,这里不再较真)。估值理论关注的重心从资产负债表转向了利润表,账面净资产在估值中的作用被抛弃。这怎么说都算是一大进步吧。
众所周知,企业利润年度间的变化是很大的,这种变化让人捉摸不定,简直毫无规律可言。但有一类特殊的公司,他的利润(或者自由现金流)能够稳定地永续增长(增速可以为零),那么上面的公式就能够被巧妙地简化。如果用微分来表示,即利润的微分是一个常数。注意,为了研究利润变化的性质,这里对利润进行了微分。对于符合条件的公司,可以应用所谓的永续增值模型:
T=D/(r-g)
按照永续增长模型,价值是当期利润(或者分红或者现金流之类的)的一定倍数,这个倍数由永续增速和折现率决定。这个模型的优点是极其简洁,这从公式本身就可以看出。但他的缺点同样明显。常识告诉我们,几乎没有利润能够稳定增长的公司存在。
本着“模糊的正确好过精确的错误”的精神,做适当的近似也算是一种可以接受的权宜。很多处于成熟期行业的公司,尤其是龙头公司,拥有相对的稳定性,采用PE估值法,也算是说得过去。
但是,过度的近似,存在庸俗化的风险。而这种尺度的拿捏,是很难得到保证的。毕竟,相对于有效估值方法极其有限的供给,估值的需求实在是太大了,毕竟有那么多的股票每天都需要交易。
比如,一个公司按20倍的PE在交易。某一年,该公司的利润因为某些原因增长了50%。按照PE估值法,公司的估值也应该增长50%,或者差不多50%。这里有一个非常危险的倾向,那就是过度关注局部,而不考虑全局。在这里,局部是指短期的利润增长。短期的利润波动驱动了股价的大幅波动。在行为金融学上,这就是所谓的过度反应。
如果说对于成熟期的公司,PE估值法还能够凑合的话,那么对于生命周期早期的成长性公司而言,PE估值法就完全不适用了。对于这类公司而言,其利润曲线的形状将过度妖娆,利润增速充满了变化。再假设它有线性的增长就太过削足适履了。
 
再说PEG估值法
公允地说,PEG估值法里,还是有一点点逻辑的,尽管本质上是七窍通了六窍,还有一窍不通。裸奔的遮羞布仍然是上面说过的理念:既然无法把握全局,那就进一步细抠局部。这回,人们不是把注意力放在利润增速上,而是把注意力放在了利润增速的变化上。很容易就发现,这是又做了一次微分,或者又求了一阶导数。瞧,多么精确啊!
如果不考虑理论上的合理性,那么PEG估值法使用起来会很有诱惑力。比如一个公司的某年以20倍PE交易,如果第二年利润增速变成了50%,那么按PE估值法,股价增长50%是合理的,如果按PEG方法,合理的PE应该变成50倍,那么股价可以增长275%。这魔法谁不爱?
 
庸俗化的本质
 
不管是PE估值法还是PEG估值法,他们在被庸俗化的时候,内在的套路是一样的:滥用微分,过度挖掘短期变化;在积分时又过度简化,用局部线性外推全局。表面上一阶又一阶地微分求导越来越精确了,实际上可能谬以千里。因为,估值本质上是一道积分题,但他们在处理积分时又那么漫不经心。
当然,基金经理几乎是一色的清北毕业生,并不会简单机械地使用PE或者PEG估值。他们会根据实际的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只是这种调整总是不够充分。至于怎么调整,那就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了。如何调整恰恰是二级市场博弈的焦点所在,高下所见。
 
世故的投资方法
 
不管你喜欢还是不喜欢,庸俗化的估值方法,正是许多投资者可得的并且实实在在在用的估值方法。有就不错了,要什么自行车啊。庸俗化的估值方法恰恰迎合了普通投资者的认知水平,因此在A股这样散户云集的市场被广泛采用并发挥重大的影响,也就不足为奇了。在特定的时间,股价确实是以庸俗化的估值在运行。但这种估值终究与真正的价值相距甚远,因此终究会回归。这也是股价走势看起来不可理喻的原因。你可以不喜欢它,但你不得不接受它,因为这就是市场。
精明的投资者会想办法利用好这一点,并规避庸俗化估值的破坏力。这一次我不会说这种投资方法是庸俗的,毕竟我也不想跟钱过不去。顶多算是有些世故而已。世故的投资者会充分重视beta的力量,密切跟踪趋势,并努力在适当的时候全身而退。
 
 

为什么叫估值,就是公司的价值都是估出来的,并不是一个很准确的值,估值都是毛估估估出来的。

确定的市盈率PE,是根据公司商业模式,护城河的情况,确定性越高,给的PE就越接近无风险收益率。这跟分析公司有关。

推测3年后公司的净利润的准确性,也是建立在对公司深入分析理解的基础上。

正因为明白自己很可能出错,所以会在PE,推测的3年净利润及预期收益率上尽量保守。确保自己在看错公司的时候能有足够的安全边际,不至于遭受巨大亏损。

所以说估值其实很简答,最难的是分析理解公司。

 
 
内容申明:妙木苏是一个公益性网站,不从事任何商业性行为,妙木苏文章来自互联网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我们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所有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所有内容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如有侵犯你的版权,请及时通知我们(联系方式请移动鼠标到左边导航栏最下方“联系方式“。